博客
2025.03.31

【會議紀要】國際學術研討會「反啟蒙思潮中的東亞與世界:圍繞彭小妍著《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2025年2月12日(三),EAA國際學術研討會「反啟蒙思潮中的東亞與世界」在東京大學駒場校區101號館EAA研討室舉辦。本次研討會有幸邀請到彭小妍老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和多位與談人,圍繞彭老師的專書《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臺北:聯經出版,2019年。英文版:Modern Chinese Counter-Enlightenment: Affect, Reason, and the Transcultural Lexic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3.)展開討論。會議策劃人郭馳洋(EAA特任助理教授)擔任主持。
  首先,彭老師就《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之基本觀點及方法論做主題演講。「反啟蒙」一詞來自以賽亞·伯林,彭著認為它並非對啟蒙的拒斥,而是啟蒙的背反。該書以跨文化語彙為切入點,爬梳五四時期人生觀派的唯情論脈絡,描繪了其與歐洲、日本之人生哲學/生命哲學相呼應的近代反啟蒙思潮之廣闊圖景,為瞭解“五四”之不同於啟蒙理性的一面提供了重要視角。彭老師還探討跨文化研究與傳統的比較文學研究以及後殖民主義研究之間的異同。她以張東蓀與法國哲學的思想關聯、中日近代哲學對康德的批判為例,兼及有關「唯情論」「本體論」「進化」等跨文化語彙的翻譯問題,向聽眾充分展示了跨文化研究的廣度。

(彭小妍老師)

  隨後,6位與談人依次做報告。石井剛教授(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EAA院長)的報告關注劉師培及其弟子創辦的《國故》月刊,探討了文學家陳鍾凡發表於該刊物的「六經皆禮」說作為一種反啟蒙論述的可能性。廖欽彬教授(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的報告借助九鬼周造、西田幾多郎、田邊元等日本哲學家的思索,強調應注重東西方之共時性,避免陷入「東方-西方」二分法。朝倉智心同學(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班)的報告以成倣吾和夏目漱石為討論對象,考察其文學理論中的「科學」要素,並指出柏格森哲學對成倣吾的影響。

(左起:石井教授、廖教授、朝倉同學)

  鈴木將久教授(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的報告先後討論郭沫若與創造社的左轉、瞿秋白思想的理論背景以及周作人思想內部之張力,指出近代浪漫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脈絡的複雜性。三原芳秋教授(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的報告先介紹英國詩人艾略特對倭伊鏗和柏格森的看法,然後考察「感情」概念在艾略特詩論中的重要性,亦論及韓國批評家崔載瑞的反浪漫主義與其政治轉向的內在關聯。郭馳洋的報告以大西祝和金子馬治為中心,探討近代啟蒙話語中的美學與大眾性問題,報告主張大西的啟蒙論雖帶有理性主義色彩,但實則暗含一條基於審美體驗的反啟蒙徑路。

(左起:鈴木教授、三原教授、郭馳洋)

  研討會持續了四個多小時,其討論內容跨越東西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以及政治思想等多個領域。期待本次會議能為思考中國與世界的現代性,以及不同區域之思想文化間的理論對話,提供新的契機。

  謹在此向所有與會學者和參與會務工作的東亞藝文書院同仁致以誠摯的謝意。

 

紀要:郭馳洋(EAA特任助理教授)
攝影:錢俊華(EAA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