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5.02.27

【会议纪要】变革与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再探讨

  2025年2月22日(周六)下午,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01号馆东亚艺文书院(EAA)研讨室举办了题为“变革与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再探讨”的学术研讨会。主讲人分别是邢程(浙江大学)与谢俊(中央戏剧学院),由王钦(东京大学/EAA)主持会议。

  邢程在报告“‘他者’的位置:关于鲁迅1927年夏季的一个文本群”中,详细讨论并分析了鲁迅在1927年6月至8月间撰写的《〈小约翰〉动植物译名小记》《朝花夕拾·后记》《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分别涉及非母语、非文字与非现代三个维度的“他者”。在广义“翻译”的视野中,这些文本从语言重建、审美消解及历史征用三方面,展现鲁迅如何在“清党”后沉默的处境里,将外来语言、传统文化与符号媒介内化为自我重建的可能性方案。并提示现代文学在全球化特质、时间观与技术发展的交汇中,应如何观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彰显现代性在全球化语境中对文学主体性建构的影响。

  谢俊在报告“野蛮的木匠:占有性个体、现实主义和1980年代的改革精神”中,以《鲁班的子孙》(1983)一书中老木匠与小木匠的冲突为核心,探讨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社会变迁。老木匠象征集体时代对伦理与公正的执着,小木匠则代表新兴个体主义、市场逻辑与理性计算的崛起,并假以家族、师徒及村庄的紧张关系,反映出政治权威衰退与产权制度暧昧的时代新格局:小木匠靠资本周转、技术革新与灰色关系迅速壮大,却令传统道德与人际互助陷入瓦解。整部小说凸显了“劳动与自由”“个体欲望与社会公平”在改革开放冲击下的内在矛盾与复杂张力。

  铃木将久(东京大学/EAA)在讨论时首先肯定了两份报告的新颖视角:提出聚焦于1927年鲁迅文本的编年脉络与翻译实践,很有助于洞察鲁迅在政治文化剧变中的写作契机;对于《鲁班的子孙》的细读,指出其折射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价值冲突与个人欲望的张力。王钦则强调鲁迅作品中符号转换的重要性,以及左翼理论对当代文本重读的多维意义,并提醒研究者需要平衡当下状况与历史处境之间的关系,避免以“终局视野”掩盖作品本身的复杂内涵。现场与会人员也热情地参与了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左起依次为:王钦老师、邢程老师、谢俊老师、铃木将久老师)

 

报告:张子一(EAA研究助理)
摄影:李佳(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