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现代中国思想对话会」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01号馆研讨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陈嘉映,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王钦就其思想轨迹与当代哲学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全程以中文进行,现场气氛热烈。

陈嘉映首先回顾了自身的学术路径。他指出,与学院式的规范训练不同,自己早年并无明确的学科分野,而是从社会、政治与人生的“大问题”进入哲学思考。在漫长的探索中,“必然性与自由”的张力始终贯穿其思想。这一问题将政治、伦理乃至语言哲学连缀为一体,构成其哲学写作不断回返的核心背景。陈嘉映强调,哲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经验,过度技术化的论述往往会遮蔽真正的问题。
在谈及语言与表达时,陈嘉映指出,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不仅基于能力现实,更源于对“提出问题的语言”的忠实。真正的哲学问题往往来自日常经验的震动,而非术语体系内部的逻辑推演,因此写作需要在专业讨论与原初困惑之间维持通路。在可译性问题上,他认为语言之间虽无法完全对应,但通过解释与澄清,理解仍可在共享的生活形式中不断生成。

对谈随即转向当下公共讨论的极端化与说理空间的萎缩。陈嘉映认为,媒介与社交结构的变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扁平化与碎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现实联结被迅速削弱,从而加剧了语言分裂与情绪化。他指出,这是时代结构转变的结果,而非个体德性的衰退。
在谈及自身著作时,陈嘉映坦言写作始终艰难,出版后常生“想重写”的冲动。他更满意篇幅集中、论旨明确的短文,如《救黑熊重要吗》,认为短文更易反复打磨,更接近自己的表达理想。相比之下,《何为良好生活》等大型著作虽回应了重要问题,但写作过程艰苦,成品多令他感到“尚未尽意”。未来,他仍将关注政治哲学相关议题,但更倾向以短文或讲座整理的方式呈现。

在问答环节,与会者围绕“个人主体性与时代结构”、“法国思想与中国语境”、“语言不可通约性”、“青年黑话”以及“现代中国哲学的可能性”等问题提问。对此,陈嘉映指出,主体性来自现实限制中的诚实思考;语言的分裂源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而哲学的任务正在于破碎语言中维持沟通的最低限度。
本次对谈持续两小时,内容密集深刻。陈嘉映以其一贯的坦诚与洞见,展示了思想者在时代变动中的姿态与坚持,与会者普遍表示受益匪浅。

报告&摄影:张子一(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