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EAA香港文學翻譯工作坊共舉行三次。第一次分別於2024年5月27日(小組1)和5月30日(小組2),第二次於5月27日,第三次於8月1日,地點為駒場校區101號樓11號室。參加者包括來自日本、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第1次的參加者共6名,第2次4名,第3次2名。筆者是工作坊的策劃者,並在現場擔任主持。
在三次的工作坊中,參加者翻譯了涉及日本元素的香港中文文學作品。第一次討論的作品是鍾逆(本名:鍾國強)的〈塘虱王〉(2017年發表,收錄於2023年出版的《動物家族》)。第二次為黃仁逵的〈粥王〉(收錄於1998年出版的《放風》),第三次討論為李碧華的〈黑齒〉(收錄於2021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集)。在這些短篇作品中,出現塗黑牙齒的江戶風居港日人女性、唐吉訶德、來自日本的商業特務、捕捉並食用奇異生物的日本人,以及宮澤賢治等豐富多彩的日本元素。在翻譯這些作品時,參加者不僅要意識到日本文化對香港的影響,有時還不得不直面東亞的戰爭記憶。
在黃仁逵的〈粥王〉中,90歲的粥店廚師在被來自日本的攝製隊問及「秘方」時,只說了一個字「滾!」。故事以此作結。有的參加者將其譯成「煮えたぎらせる!」(煮沸)有些則譯作「帰れ!」(滾蛋)。的確,中文裡的「滾」不僅有「沸騰」之意,還可以表示「滾開」。「滾」的雙重解讀,成為這部不足500字的作品的精妙之處。參加者須意識到抗日戰爭及日據香港的背景,並結合敘事者對日本的反感(例如,「日本來的商業特務們偷偷翻了粥店的垃圾桶,將「粥王」用的材料摸得仔細」這樣的描寫),將「滾」的雙重含義在翻譯中加以體現。
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現當代文學相比,日本對香港中文文學的譯介極為有限。部分參加者曾問及「香港文學是用廣東話寫的嗎?」,或表示第一次聽說「香港文學」。此外,工作坊要求參加者事前翻譯,並具備解讀文學作品的中文水平、母語程度的日語能力,以及對香港的關注,故活動的門檻極高。從今年的經驗中,筆者深感個人學養的增進與工作坊形式改善之必要。儘管如此,能夠順利舉辦三次工作坊,全賴各位教授、助教前輩、行政人員的支持,以及參與者們的熱心參與。謹此致謝。
報告・相片:錢俊華(EAA研究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