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5.09.08

【報告】2025年S学期 东亚思想史读书会 公开读书会·书评会

2025年8月28日,「2025年S学期 东亚思想史读书会 公开读书会·书评会」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01号馆11号室举行。
会议邀请了于2024年秋季出版的《“支那哲学”的诞生》(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作者、防卫大学校的水野博太先生,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伊始,由主持人张子一(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介绍了东亚思想史读书会的宗旨。本读书会自2025年起创办,由曾任东亚艺文书院研究助理的博士生发起。其基本方针是:博士研究生为主的成员,在一个学期内精读一本近年来出版的东亚思想或思想史相关博士论文基础著作,并在学期末邀请作者参加公开读书会和书评会。
该企划旨在:(1)把握相关领域最新学术前沿;(2)学习博士论文的写作方法;(3)为作者提供年轻学者的反馈并建立交流平台。它也是东亚艺文书院的一项新的学术“实验”。

本期选读的水野氏著作,聚焦于西方学术与近代教育传入之际,以东京大学为中心,考察学术史与思想史如何被继承与重组,并通过井上哲次郎、岛田重礼、服部宇之吉等的谱系展开实证研究,是一部刷新“汉学衰退”史观的力作。围绕本书,四位平日参与读书会的评论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问题意识。

首先,新本果(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认为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相对化“汉学向‘支那哲学’单线转化”的叙述,凸显了多重可能性。他具体追溯了东京大学的形成过程,重新评价了战后批判中易被忽视的多样性。同时,他还检讨了“支那”概念的问题性、回避当时中国现状的局限,以及“支那通”培养和汉学改革论的功过,并提示了与当代中国思想研究的联系。

其次,海藤水树(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从学术史方法论角度评价本书。他指出,本书的特色在于不再重复既有批判,而是将学者的言论作为“必然”来描绘,形成一种“解谜”式的叙述。他细致解读了井上哲次郎的论争及服部宇之吉的立场,提出了如何在历史叙述中处理学者性格与政治意识的问题,同时反思如何理解汉学者的抵抗及研究路线的变迁。

再次,池上广亮(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在肯定本书广阔视野和对隐蔽学术实践揭示的同时,指出其在背景阐释和时代语境方面的不足。他批评“中心/边缘”等概念使用过于含混,并建议对井上哲次郎的哲学尝试,不应仅视为“失败”,而应进一步探讨其与后续思想之间的关联。

最后,冉力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关注于书中比较中江兆民与井上哲次郎的章节,指出其将东亚思想与西方哲学的互动描绘为“全球知识循环”。他强调,兆民通过普遍主义的“理学”追求未来哲学,拒斥西方的傲慢;而井上则试图超越国内制约,提出“日本哲学”。二者比较揭示了普遍与特殊的交错,从思想史角度提供了新的再评价。

水野氏在回应四位评论人后,介绍了博士论文从构思、写作到出版的全过程,并为博士研究提供了宝贵建议。尤其是关于为何坚持以“支那哲学”为书名的实证理由、在思想史研究中如何平衡历史与哲学、以及如何将东洋哲学与日本哲学与普遍性问题联系起来等核心议题,他都做了详细阐述。在综合讨论环节,他还谈及东京大学“汉学”或“支那哲学”的社会影响,以及其与“本场”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系,为与会者开拓了视野。

会后安排了茶叙时间,作者、评论人和参加者之间继续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度过了极为充实的时光。

报告:张子一(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学生)
照片:张子一、新本果(同 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课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