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周六)下午2点,第35届东亚佛典讲读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活动由柳干康(东京大学副教授)和小川隆(驹泽大学教授)分别担任佛典资料的主讲人。现场共有12位参与者,加上线上,参与人数共计21人。
柳教授延续上次讲读会的话题,带领大家继续深入探讨“禅宗中的佛性说”。 佛性说指的是:每个众生都内在地拥有佛性,但由于烦恼的遮蔽,需要通过修行来去除这些烦恼,以显露出佛性。他继续上次的讲读,详细讲述了大慧宗杲(1089-1163)的见解,即“己心与诸佛无异,若能悟之,即可自发种种妙用”,还分享了梦窗疏石(1275-1351)以及白隐慧鹤(1686-1769)的观点。梦窗疏石拥有被后世奉为禅学教科书的《梦中问答集》; 而白隐慧鹤则构建了现今日本临济、黄檗两宗的修行基础。柳教授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讲读,强调了佛性说在禅宗中的前提地位。
小川教授以“‘无’字的前史”为题,讲解了记录“无”字修行的无学祖元(1226–1286)之前的“无”字简史。“无”字是指《无门关》第一则“赵州狗子”中的公案(禅学问题)——某时,一位修行僧问赵州和尚:“狗子也有佛性吗?”赵州和尚回答:“无”。小川教授指出,这个仅有一个“无”字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公案的历史,还与前半部分柳教授所讲解的中国禅宗佛性说的历史有着深刻联系。小川教授首先介绍了他所著的《神会:敦煌文献与初期禅宗史》(临川书店,2007年)中关于中国禅宗佛性说的内容,之后讲解了唐代和北宋时期关于狗子和“无”字的故事、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大慧的看话禅、南宋时期“无”字的用例,以及“无”字传入日本的情况,引用了大量资料并进行详细说明。
通过本次讲读会,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认识,还感受到了禅学思想的深邃与多样。特别是“无”字的概念,让我们意识到它超越了简单的否定,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禅僧们关于“无”与“有”的对话,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寻找现实认知与本质理解之间的微妙平衡。此外,禅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探讨的范畴,它还能为现代人提供内心的平静与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相信未来继续深入探索禅的深邃教义,将是我们反思自我、提升内在修养的重要契机。
报告人:伊丹(EAA特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