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由东亚艺文书院(EAA)主办的诗人·翻译家关口凉子的讲演会“谁相信翻译:关于双语自我翻译”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Komcee East K011举行。本会议由国分功一郎(东京大学)主持。关口女士在日本出生并长大,在大学期间去法国留学后,长年居住在法国,用法语和日语进行创作活动。在这次演讲中,她回顾了近几年将日语翻译成法语的自我翻译经验,并与此前从法语译成日语的经验对比,讨论了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自我翻译的意义。

将法语翻译成日语时,她曾遇到一些困难,觉得无法很好地翻译自己的作品。她曾经认为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法国,远离了日语环境。然而,此次首次尝试将日语文章翻译成法语时,也面临了同样的困难,感觉失去了自己特有的法语文体。通过这些经验,关口女士发现,无论与翻译语言是否存在距离感,也无论其是否为母语,这一困难是将一种创作语言翻译成第二语言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她还意识到,每一种创作语言都有自己固有的文体。也就是说,即使她只用日语和法语写作,实际上也存在“日语创作语言”、“翻译成日语时的语言”、“法语创作语言”、“翻译成法语时的语言”四种创作语言,且各自都有固有的文体。
翻译本来就有着因应目标语言而令其内容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具有某种“不可靠性”。如果是他人翻译,作为“翻译文学”,尚可通过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来理解。然而,如果作家自己进行了翻译(=自我翻译),就会产生两个原作。关口女士指出,语言无法接受两个原作并存,因此会产生抵抗。这才是自我翻译时面临困难的本质。她强调,自我翻译的过程就是与主张“原作只有一个”的文本进行谈判的过程。

虽然有这样的困难,她坚持进行自我翻译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对该语言所属的文学负责。只有通过介入法语文学的实践场域,才能共享法语文学固有的问题意识,并为此承担责任。其次,她认为语言比作家更有力量,且时刻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用非母语的法语创作时,无法对自己写出的文章是否正确怀有绝对确信,只能通过人为构建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不认为自己在控制语言的态度,这正是一种与语言的健全关系。她强调,自我翻译这一工作,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将母语也置于“他者”位置的珍贵机会,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报告:新本果(EAA研究助理)
摄影:洪信慧(EAA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