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19.09.27

EAA北京大学集中授课2019(3)

9月9日(星期一)的活动是校外“视察”。之所以称之为“视察”,是因为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各位学生不光通过眼睛看(视),而是运用全部五官去实际感受(察)当下的中国。上午各位老师举行了EAA项目的碰头会,学生们前往颐和园视察。颐和园被称为清皇室的“夏宫”,与包括现在北大校园在内的周边一带都曾是清代皇室的避暑胜地。各位同学登上万寿山、泛舟昆明湖,尽情享受了初秋颐和园的景色。


下午承蒙北京大学的款待,石井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前往八达岭长城。长城原来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近代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目前则是颇有人气的旅游景点。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在贵州山区辗转斗争时曾经咏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表达了一定要完成革命、夺取政权的壮志,这句话也通过中国的语文课本而广为人知。现在的八达岭长城则是以此为宣传的亮点,不得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晚上,作为北京研修活动的总结会,大家一起品尝了传统的涮羊肉,并且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和今后的打算。
这次的活动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一点,在三天的活动中给了我强烈的刺激。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中能够同时流利使用中文和日语的人并不少(个人尤其是对北大几位同学的日语水平相当佩服),但在授课和讨论中是用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呢?最后分组讨论时我注意到,比较受欢迎的中江兆民的作品《三醉人经纶问答》中“豪杰君”这一人物,在讨论时大家都无意识地称其为“hero”或“champion”。但是“豪杰”是什么形象,和hero、champion所指的人物形象是否一致,并没有受到关注。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从中可以看到,翻译本身实际是对原文的重新考察和重新理解,尤其是在使用英语的时候,对汉字本身需要进行重新理解,也就产生了相对化汉语和汉语文化圈的契机。这样也就能进一步对当时的时代状况和思想的斗争有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在东亚这一范围中,对日本、中国、韩国等个别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相对化”的同时,对“东亚”自身进行相对化的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在短短三天的日程中,东大和北大的同学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友谊。大家互相交换联系方式,还有北大的同学放弃休息时间一起“视察”了颐和园。只有通过个人之间的联系才能为相互的理解打下基础,希望在今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个人相互的交流,在中日学生之间不断建立友好和互相理解的桥梁。
当天在教授会议上还决定2020年2月在东京大学举办下一次集中讲座,届时将与各位在东京再会。在这样的期待中,本次北京大学集中讲义与研修的全部日程顺利结束。

报告、翻译:胡藤(EAA 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