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4日(周六),第36回东亚佛典讲读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发表者是佐久间祐惟氏(东京大学助教)和张超氏(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副研究员)。小川隆氏(驹泽大学教授)担任张氏发表的翻译。会场有12位,线上有27位师友参加了本次讲读会。
佐久间氏的博士论文主题是虎关师炼(1278-1346)的著作《正修论》,本次讲读会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介绍了《正修论》撰述的经过、现存版本和注释以及引用出处。该书是师炼晚年的著作,对了解其思想至关重要,但学界尚未翻印。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正保年间的抄本、刊本和宽文年间的刊本。佐久间氏介绍了本书的首次译注资料,讲读了最后一章“劝通第十”(师炼阐述其写作动机)、“序因第一”和“正宗第二”。今后的会将讲读该书其余部分。
据佐久间氏介绍,最早的《正修论》抄本是近江国西教寺(天台真盛派)正教藏的抄本,该本由比睿山西塔的舜兴(1593-1662)所抄。舜兴在观音寺(近江国芦浦)修行时收集了大量天台圣教,《正修论》包含在其中的“杂杂”部。近年来,学界对日本各地的寺院圣教展开大规模调查,正如尾张国真福寺一样,显密寺院圣教中有很多禅籍。那么《正修论》的传入是否也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虎关师炼(及其著作《元亨释书》)在日本史领域是考察日本中世禅宗的政治、社会地位,以及禅宗与显密佛教之关系的重要题材,但史学界极少关注《正修论》。可见关于虎关师炼,哲学(佛教学)和历史学领域的关注点很不一样。
张氏介绍了其正在撰写的法文专著Notes au fil du pinceau dans le bouddhisme Chan(XIie-XIVe siècle)(《中国禅林随笔研究:十二至十四世纪》)的第一章《宋代禅―禅宗的派系发展和史传书写创新》的一部分。对于禅林随笔研究的意义,张氏认为,以往不太受关注的12~14世纪禅林随笔可以为宋元禅宗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相比起被视为禅宗研究主流文献的语录、公案、灯史和“清规”,禅林随笔体现了禅宗文献的多样性;随笔研究能为西方学界的中古语言学提供新资料。张氏将在今后的讲读会介绍著作的本论部分。
张氏在此次报告中概括了宋代禅的整体情况,高度评价了“清规”的作用。她提出,宋元以降,禅宗“清规”是中国本土佛教寺规的主流,教院和律院也相继推出类似作品,甚至金、元时期的道教和全真教的戒律也受到了“清规”的影响;在中国禅在世界各地的普及中,清规文本使得“宋代禅”典范中的制度和仪式成分的吸收和复制变得有章可循。张氏的著作重点关注随笔,那么,其在著作中如何分别评价随笔和“清规”呢?期待其今后的发表。
撰稿:黄霄龙(EAA特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