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5.05.12

【報告】亚洲学的前沿2

2025年1月26日(星期日)15:00~17:30,UIA研讨会“亚洲学的前沿2”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三楼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三位历史和思想领域的研究者,分别就从上古至近现代的中国史各时期的研究对象,从新视角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开场时,主持人田中有纪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宗旨。她指出,本次活动旨在从历史学视角重新思考“亚洲学”的意义,邀请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学者共聚一堂,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

第一位发言人是石谷慎(京都府立大学),做了主题为“史实与事实之间:如何理解“东周秦汉”这一时代“的报告。他关注到,考古学上通常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东周(春秋战国)”与“秦汉”,而文献史学中也多用“战国秦汉”这一分期方法。然而通过铜镜等考古资料的编年研究,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文化元素一直延续至西汉时期,这说明了文化的变迁并不总与传统的历史分期相一致。

接下来,田中有纪(东京大学)发表了题为“中国科技史中的江永礼学:从朱子学到考证学“的演讲。清代学者江永的学说中,考察了音乐、天文历法等技术性的知识在礼学体系的位置和作用。他在继承朱子学思想框架的同时,也运用考证学的方法推进了礼学的发展。其研究涵盖天文历法、数学、音律学、易学、音韵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最大的特征是重视对“道问学”(具体问题探究)的实践。江永重新诠释了朱子学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通过对技术与制度的探讨,将其纳入礼学体系,并对戴震等后来的考据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在中国与西方学术更深入的交流背景下,构建了新的圣人形象。

随后,久保茉莉子(埼玉大学)发表了“如何理解中国近代法律:清末民国时期法制史研究动态“的报告。她指出,自清末以来,随着条约签订与国际法翻译,西方近代法律知识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近代各政权的法典编纂与司法制度建设的进程。同时,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法律观之间产生了矛盾,引发了诸多讨论。如精英阶层主导的立法与民间的司法实践,司法与行政没有分离、财政与人才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正在受到关注。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她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新趋势。

在最后的综合讨论中,中岛隆博提出,三场报告的共同主题是“变化”。他向三位发言人提问,在处理“变化”这一问题时,很难保持中立和透明,应该如何处理这一情况。参与者围绕各自的研究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报告:吴雨桐(EAA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