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4.01.11

【会议纪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问题和方法”研究会

      2023年12月5日,在步入深秋的驹场校园,东亚艺文书院(EAA)迎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倪文尖和毛尖老师。三位老师与来自东京大学的铃木将久、王钦和石井刚老师共同参加了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问题和方法”的研究会。

      铃木将久老师(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的演讲以竹内好和藤井省三的鲁迅研究为例,讨论了日本鲁迅研究中的“翻译”问题。铃木老师指出,竹内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注重鲁迅文章的节奏感,试图由此理解中国充满艰难抵抗的现代性道路;藤井则将鲁迅作品中曲折迂回的长文视为现代人精神苦恼的意象表达,因此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尊重鲁迅文章中的句式句法,还原鲁迅的文学风格。铃木老师将两位学者的不同研究方法置于鲁迅研究的历史性和鲁迅文本的丰富性之中,讨论了如何可能以“翻译”作为方法,探索鲁迅文本的现代思想性。

      罗岗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演讲中首先梳理了中国大陆鲁迅研究的基本范式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鲁迅研究中,形成了以鲁迅早期思想和鲁迅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主流范式;自21世纪初期,随着鲁迅杂文研究和“政治鲁迅”议题的出现,如何建立鲁迅研究的连续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随后,罗岗老师从鲁迅对 “革命人”和 “不断革命”的追求,为我们勾勒了一条理解“鲁迅政治”的线索。

      倪文尖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演讲《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难题性》中提出了“如何阅读鲁迅”和“如何研究鲁迅”两个重要问题,由此从方法论的层面探讨了整体推动鲁迅研究的可能性。倪文尖老师以《故乡》为例,指出了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中“我”与写作者(鲁迅)之间远近距离的暧昧性。倪文尖老师认为,鲁迅文本的丰富性需要读者和研究者以超越“信息性阅读”和“阐释性研究”的姿态,重新将文本“打开”,回到文本的丰富性之中。这种将文本重新“打开”、让阅读的可能性不断浮现出来方法,被倪文尖老师称为“阅读的诗学”。

      毛尖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以《共和国山河浪漫主义:以七十年银幕爱情语法为中心》为演讲题目,与我们分享了她近期对中国左翼电影语法的研究和思考。在演讲中,毛尖老师以自然、影像空间和人的情感表达为重要轴线,对中国电影中的“山水语法”进行了分析。毛尖老师指出,在共和国时期的影像空间中,山河(自然)与电影人物的情感表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合性和同构性。

      王钦老师(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在演讲中考察了张旭东在文学本体论层面对鲁迅“杂文”的分析,探讨了鲁迅“杂文”的历史状况和写作实践的生命经验如何共同生成了“杂文的自觉”。同时,王钦老师通过聚焦书中“杂文的画框”这一概念指出, “杂文”写作的灵活性(即“杂文”作为超越人为边界和形式的灵活文体)与文学本体论的规定性之间的矛盾关系,给鲁迅“杂文”研究带来了一种内在的困境。

      在研讨会的最后,石井刚老师(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东亚艺文书院院长)作了题为《虚无与飘渺:竹内好的“优等生”批判与人文学科的反思》的演讲。石井老师从加藤周一和竹内好关于日本现代化道路的争论出发,剖析了竹内好批判日本“优等生文化”(一味效仿强者)的具体历史和社会语境。此外,石井老师分析了加藤周一和竹内好对于“他者”意义的不同理解,进一步从日本战后思想史的脉络讨论了竹内好对日本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

纪要:李佳(EAA研究助理)
摄影:张政婷(EAA学术专门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