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4.02.09

【对谈节录】中岛隆博×赖锡三「关于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

《老庄思想与共生哲学》第五节「东亚文化视野下的共生议题:日本、中国、台湾、世界」中,中岛隆博老师与赖锡三老师谈及「东亚艺文书院」,获赖老师与中岛老师同意,节录两位老师之对谈如下。

 

「賴錫三老師:
因為時間的緣故,我將會縮短問題。談到「東亞藝文書院」,就我所知,中島教授您是建立起這個教育、文化和學術,同時也促成北京大學與東京大學合作之特殊機構的關鍵人物。這個書院的想法來自於你年輕時候的夢想。在你年輕的時候,想要打造一個特殊的教育環境。現在看來,太好了!你的夢想已經落實了。對我來說,你在中國與日本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眾所周知,中、日兩國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但你卻達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努力,促使兩間大學一起合作,讓兩邊的年輕學生能夠一起思考「轉化」與「共生」。你能夠向臺灣的朋友介紹這個機構嗎?另外,我也想間你,怎麼看待現在的臺灣處境?特別是我們現在正面臨一個很嚴重的中、美對抗關係,臺灣被夾在中間,遭受很大的壓力,被要求選邊站。這也是一個被殖民化的問題。您對臺灣的學者或朋友,有什麼樣的建議?這是我的最後一個問題。謝謝!

中島隆博老師:
謝謝你。故事是這樣的,首先UTCP (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教養学部附属共生のための国際哲学研究センター,University of Tokyo Center for Philosophy)的運作,已經超過十年了。在這段期間,我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有過很多不同的合作,包括中國、臺灣、韓國、東南亞、歐洲、美國等等。在這個平臺上,我們試圖在教育和研究的領域裡,落實「共生」這個想法。但同時,我又感覺到UTCP的整個運動好像還缺少了什麼?我想,就是制度化吧!在過去,UTCP有著非常活躍的表現,但這些表現也僅僅是學術上的活動而已。要如何將「共生哲學」的理念融入大學的系統當中?現在就變成了我們所思考的關鍵問題。我對於這種將理念給體制化的想像是,我們將會有一所東亞大學,其中包括來自日本、韓國、臺灣與中國大陸的不同師生。那時候,我就是這樣想像或作夢的。在這方面,後來很幸運能夠成立「東亞藝文書院」,它是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之間的體制化平臺,也就是我對於「共生」如何體制化的一部分實現。所以,我也想邀請臺灣和韓國的朋友一起加入這個平臺。我是怎麼想像這件事情的呢?在參與今天的訪談之前,我和東京大學的同事有一場對話與交談,在我所提交的報告裡,我談到了相關的想法。我說道,是時候開始在不同的大學之間,共享老師與學生了!現在,東京大學有著它自己的教授與學生,東大的老師教東大的學生。但是,如果讓來自不同大學的老師來教東大的學生,情況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反之亦然,東京大學的老師也可以在臺灣的大學教書。這是我對「共生」如何在大學系統裡落實的想像。

對東京大學或日本來說,「東亞藝文書院」可以看成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因爲它是一個在中、日之間搭起橋樑的全新理念。現在,我們兩所學校有著相似的課程,一起分享我們的學生與老師。當然,我不知道會不會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改變,因爲我們只是彼此共享十位學生。或許這樣的改變,在日後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又或許不會,但它已經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了。兩個國家的大學,一起共享老師與學生。在未來,我也想要繼續把這種「共生」的體制化想像,推展到其他的大學裡,包括臺灣和韓國。然後,我在想,因爲挾在美、中之間,現在臺灣的情況可能非常複雜和困難。但如果從學術的立場來說,做為學者我們仍有可能對現在的處境,造成一些好的影響。我希望,東亞藝文書院的故事和做法可以爲臺灣朋友提供一些想像。

賴錫三老師:
對臺灣和韓國的學生來說,這是個好消息。我想要表達對您的最大感謝。對我來說,你充滿想像力,相較之下,現在大多數的學者因爲必須花上大把的時間專注在其專業細項上,故而也經常缺少靈活的想像力。您和東亞藝文書院正在開啓新的想像,並藉此新意象來打開「東亞」的新的可能性。最後,我也要向你表達感謝,因爲你和石井剛教授同意我們使用「東亞藝文書院」的名義,協同舉辦明年關軫共生哲學的國際會議。這是我們莫大的榮幸。非常謝謝你!」( pp. 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