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2.11.29

【报告】 第6回 艺文学研究会

2022年11月28日,“艺文学研究会”举行了第6次会议。本次研究会中,渠敬东氏(北京大学教授)以“去资本主义化的中国山水”为题,梳理了中国历史中与人・自然相关的思想脉络,并重点论述了中国山水在资本主义蔓延的今天的思想价值。

 

渠敬东氏(北京大学教授)

 

所谓“社会”,通常指的是“人世间”或“人间事”。然而,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往往需要通过一个超越人世间/人间事的存在才能形成。在中国,这种思考从未停止。从费孝通到钱穆,对道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探求可谓其例。若将此思考的曲线衍生到古代中国,则可看到一幅围绕“山水”展开的思辨的系谱。

渠氏认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经历了几个文明阶段的变迁。首先是“从巫到礼”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山川日月的神圣性体现在了国家的祭祀礼仪之中。而从战国到秦汉,中国的思想来到了“人神交通”的阶段,山海中的神仙体系是其象征。宋元时代,中国的山水诗画在佛道与儒的融合之中,体现了诗文笔墨体系中的世界观。王维,郭熙,赵孟頫、倪瓒都是其代表。中国山水的内涵不断随时间变化,但人和自然的和一关系一以贯之。重返山水的世界观,即是回到非对立化的世界。

与此相对,现代社会可谓是一个“无天无地、无山无水、无神无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这个世界的形成伴随着近代疆域与民族、人民与国家概念的兴起,山水也在此过程中变为“山河大地”。生活在此世界中的我们,往往在物质消费之中理解事物,或仅将其悬置于观念层面,而不让其作用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渠氏认为,在这个当下重提“山水”,是为了连结人与超越其自身的更大世界,而这有望帮助现代人建立与自然,环境,历史问题的新的关联。

渠氏所展开的宏大图景令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实践山水的承续传统?支撑我们追求“山水”的经济/社会条件本身能在多大程度和资本主义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对中国传统的“发现”和“发明”的紧张关系?不同学科如何在对艺文的探索中体现有机的差异性?未来的可能性也许就在这些疑问和期待的余音之中。

 

翻译者 余新星氏(东京大学)

 

 

 

报告:汪牧耘(EAA特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