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9日,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EAA)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方法及射程”系列讲座第三讲 ――《风格,文气,体式――如何着手研究散文》在线上举行。主讲为倪文尖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持为铃木将久老师(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
散文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诗歌,小说和戏剧在文体上都具备明确的可区分的特征,但散文仿佛没有文类的内在规定性,也因此导致散文研究一直缺乏合适、有效的研究方法。针对这一问题,在对已有的散文研究进行综述后倪老师指出,新的散文研究需要拓展与以往不同的范畴与视野。基于此,倪老师提出可以从风格显著的具体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进而从更多维度发现/发明散文的亚文类。同时,研读散文时可以更多地依靠传统方法、个人语感及直觉,也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叙述学等小说研究的方法。
随后,倪老师选取了5篇具体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将作品作者的写作过程进行了“动态性还原”,并提出了“写作中成型的散文”与“构思中成型的散文”两种分类方式,言传身教操演了研读散文的方法。5篇散文分别为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余秋雨《道士塔》、郁达夫《故都的秋》、老舍《想北平》与史铁生《合欢树》。
倪老师指出,在阅读散文时文类读者间往往容易产生某种共通的阅读感觉,这种共通感觉的产生体现了文本形式(风格,文气,体式)层面的某些道理。通过对这些道理加以说明和整合,就能够穿透文本形式读到思想内容,读到作者的经验感悟。以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例,《合欢树》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内容使读者产生了经验的共鸣,更在于其平易质朴、含蓄内敛的文本语言。而通过对《合欢树》的文本细读,也能够推断出作者史铁生选择质朴而含蓄的语言的原因,即为了避免散文文本中出现回应记者时似的言不尽意的套话,于是选择尽量少说,且尽量不直接说。作者史铁生的独特经验及其语言选择,也增加了《合欢树》的仿写难度。
在5篇作品中仿写难度较低的是余秋雨的《道士塔》。与《合欢树》不同,《道士塔》的书写较理性化。起承转合,首尾呼应都十分精致,给人以整齐、庄严的阅读感觉。而无论是仿佛四六骈体文的开头,还是诸如“中国”、“时代”、“民族”等词语的使用,又或是高度戏剧性的场景呈现,都是构成读者共通阅读感觉的文本形式层面的道理。在对《道士塔》进行“动态性还原”时,能够发现整篇散文有十分明确的理性化的设定,并且这一设定在写作过程中被严格遵守。因此可以推断,《道士塔》在构思阶段就已趋近完成。倪老师将这一文类称为“构思中成型的散文”。
与“构思中成型的散文”相对的是“写作中成型的散文”,即大部分内容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完成的散文。张爱玲的《公寓生活记趣》就是一篇“写作中成型的散文”。在《公寓生活记趣》里,更多能被捕捉到的文本标记是在段落与段落之间自然滑动的能指,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呈现出的作者在写作时的反思状态。如第一段提到公寓的热水管“雷声大,雨点小”,第二段就开始描写“梅雨时节”,又如前一句写“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几点回家”,后一句即将前一句对象化,反思“电车”与“回家”这一组合之间的龃龉。这些文本内的标记都表现了《公寓生活记趣》写作的临时性,显示此文是在写作中成型的。
同样可以归为“写作中成型的散文”一类的还有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想北平》。在《故都的秋》中,诸如“象花而又不是花”、“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等未被修辞格化的表述,表露了郁达夫在写作过程中企图对记忆中的虚景进行描摹。而文本中出现的补充式表达及大段的议论性文章在延缓了文本的节奏的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长度。郁达夫日记里关于《故都的秋》发表之前被催稿的场景的记述,为这一文本特征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也间接证实了《故都的秋》是一篇“写作中成型的散文”。与《故都的秋》相似,老舍《想北平》的开头与结尾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文字化。
最后,倪老师指出,从构思作者的写作过程对散文写法进行认知这一方法,可以发现/发明散文新的亚文类。而这一发现/发明能够给我们的阅读和习作提供自觉和反思。而诸如 “构思中成型的散文”与“写作中成型的散文”这样一对亚文类的发现,又可能可以构成某种散文研究的方法论的自觉。好的散文总是跨亚文类,“四不像”恰恰是“四像”。
在提问环节,倪老师针对王钦老师与石井刚老师等对于散文阅读感觉,散文与声音、节奏的关系,以及机器人如何阅读、书写散文等提问进行了回答。倪文老师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文本是研究人的创造性的最直接、最便捷的研究对象。因此散文研究也可以看作是对于人的创造性的某种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机制的研究。尽管在不同的立场和背景下,人的身份,认知和选择是变化的、不确定的,人仍然具备能够与机器人、与动物相区隔的特征。所谓文学就是人学,为了研究人,而研究文学。
本次讲座迎来了70名参加者。伴随着独特的听觉感受,讲座在活泼的、富有启发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报告:冉念周 (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