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5.11.25

【報告】陳嘉映教授:「人工智能會具有意識嗎?」

  2025年11月11日,東亞藝文書院邀請到中國著名哲學家陳嘉映教授,並帶來題為「人工智能會具有意識嗎」的演講。陳教授是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伯德蘭・羅素、伯納德·・威廉士等西方哲學巨擘的重要譯者,其學術視野橫跨現象學、語言哲學及政治哲學。陳教授認為面對人工智能與意識問題爭論不休,往往源於定義的模糊。陳教授首先對「意識」一詞在日常語境中互相交織的用法進行了語義考察,他指出意識的指涉範圍極廣:從生理層面的「清醒與否」,其中涵蓋了昏迷、麻醉、睡眠與清醒等不同程度的意識狀態。及後陳教授指出意識的用法亦延伸到認知層面的「覺察」與「注意」,例如酒醉的駕駛員仍能熟練開車,但事後卻無法回憶路途細節,即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就如專注思考而忽略周遭的不完整意識狀態。此外意識亦可用於行為層面,作為區分有意圖行為與無意識反射的關鍵指標。

  

  陳教授進一步指出,雖然意識在大多數情況下與感覺、知覺非常接近,可以互相替代,但它們之間存在關鍵的區別。首先,感覺是一種單獨的經驗,但意識具有整體性,你可以說腳沒有感覺了,但提到意識時,通常是指人有意識還是沒有意識。意識的整體性,並不是先有一個整體,而是由各種感覺之間的互相聯繫、匯聚與協調所定義的。這種互相通達和協調,使得無意識的記憶能夠與其他感覺連接起來,轉化為有意識的記憶。同時,感覺是有對錯之分的,但意識並沒有。例如,你感覺天冷,但實際上可能氣溫很高,這就是你因不同的身體因素而使感覺有差異。然而,當代關於意識的論著中,意識本身卻很少被討論對錯。陳教授指出古希臘哲學家關心真理,將感知視為較低層次的認知,需向理智發展,正是因為感知具有對錯性。生物的感知對錯與否,則與其生存利益高度相關。陳教授繼而指出,當代的意識研究發生了心理學化(Psychologization)的轉向。在這種轉向中,意識不再被理解為「我意識到什麼」的知覺活動,而是被視為一個狀態本身;這個狀態本身無分對錯,以符合科學研究的價值中立原則。

  在清楚地定義了意識的含義後,陳教授對於講座核心問題「人工智慧會具有意識嗎」的回答就十分明確:不會具有。陳教授將人類理智的發展路徑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只有感知而沒有理智(如草履蟲或嬰兒);然後是有感的理智(理性思考仍與感覺相連);最終是無感的理智,即能夠脫離感知進行純粹推理。陳教授斷言:意識是與感知相連的,而非與無感的理智相連。因此,無感的理智再怎麼發展,即使計算能力遠超人類,也不會有意識,因為它缺乏感知。陳教授同時駁斥了「湧現」(Emergence)的概念,即認為當AI數據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意識會自然湧現。他認為,意識的產生與湧現無關,而是源於感知的對錯以及交流。AI直接對物理訊號做出反應,它不需要亦不會將光線頻率「翻譯」成「紅色」這種人類的感覺。此外,意識的生成需要一個主體,而主體必須有一個物理包裹,例如細胞膜或人體等等。這個包裹確保了內部交互作用與外部不同。AI的傳感器並不是他的主體,因此它並不具備感知的能力因此,AI作為純粹遵循一套純粹的程序或邏輯的無感理智,無論其計算能力多麼強大,也無法產生意識。陳教授指出AI脫離了意識所必需的、基於利弊與真假進行判斷和整合的感知基礎,因此問題的答案仿佛是一目了然的。最後陳教授總結道,比起會或不會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釐清背後思維的意義和價值,並從而迫使我們去更深入地理解及思考什麼是意識,以及與之相關的各個哲學與心靈問題。

  在討論環節,東亞藝文書院院長石井剛教授表達了極大的欣慰,認為 AI 話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自身的意識到底是什麼,並使得哲學問題重新被推到科技的前沿。石井院長從佛教唯識學的角度指出,意識在唯識學中是一個互相服務的過程,而非單一主體主宰的結果。陳教授對此表示高度認同,認為這與他對意識整體性是基於器官間互相服務,而非為了服務一個預先存在的整體的認知相吻合。隨後有聽眾提出,AI之所以讓人感到有意識,很可能與語言現象以及社會法權問題高度相關。陳教授同意 AI 與語言現象高度相關,並承認 AI 即使沒有意識,也能透過與人類完全不同的路徑,產生與人類作品高度相似甚至無法區分的結果,這亦引發了關於藝術家前途的嚴肅問題。儘管陳教授明確斷言 AI 缺乏感知基礎,因此不會擁有意識,但講座的核心價值在於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意識的整體性、對錯性,以及其與感知、利弊的深刻聯繫。AI終究是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關於AI意識的辯論,最終亦應落在我們如何透過交流和語言現象來賦予或感知意識;而這次講座亦成為了讓聽眾理解人類心靈與哲學本質的絕佳契機。

報告:劉仕豪(EAA研究助理)
攝影:新本果(EAA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