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19.06.07

2019年春季学期 学术前沿讲义第六讲

2019年5月24日(周五),第六次学术前沿讲义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举行。本次讲义由佐藤将之(台湾大学教授)代替因故无法到场的张旭东(纽约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主讲。研究中国哲学(以《荀子》为主)的佐藤有着独特的经历,他本科毕业于日本的大学,先后在台湾大学、首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又在荷兰的莱顿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台湾大学。此次讲义,佐藤以“从东亚视野构想自身的人文学的未来”为主题,结合他本人的多语种背景,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构想三十年后的人文学。

就构想未来的人文学这一问题,佐藤主要谈及以下三点。

(1)摒弃那种“未来会变得那样,所以我现在要那么做”的被动姿态,积极思考当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在未来将会变得如何。也就是说,不要被未来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未来。

(2)必须掌握外语。因为一旦掌握一门外语,自身的能力、世界观将增大到原来的两倍。现今的日本社会基本被固定在由日语建构的环境中,从中能够获取的信息几乎都以日语为主。这种情况令人们的视野、认识范围变得狭隘。但是当我们掌握像英语、中文这样的外语时,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将倍增。

(3)“中国哲学”在一百年前被称作“东洋哲学”、“支那哲学”,所谓的中国哲学其实产生于1880年代的日本。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知识分子转而以哲学(而非传统的经学)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当时的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的日本学生们受到外国教师费诺罗沙(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启发,开始构思东洋哲学。其中井上哲次郎(1855-1944)是最早进行该尝试的人之一。他们致力于建构日本人的道德,提倡国民道德论与修养论(如后来的新渡户稻造等人)。“修养”这一概念原本就是在接受当时最前沿的哲学、心理学等科学性话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简而言之,他们引进哲学并将其改装为国民道德论与修养论等等。这些努力塑造了当时的第一高中的校风。也就是说,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预设一个目标,毋宁是在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出其主张的。今天的我们对三十年后的世界的构想也是如此。新的构想产生于自身的行动。佐藤的上述阐述寄托了他对现在的东大学生的期待。

佐藤接着介绍了自己的留学经历。他在本科时期由于想学习韩语,于大学2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前往韩国,在高丽大学打下了韩语的基础。进而不顾日本国内老师的反对又去延世大学留学一年,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韩语能力。掌握韩语后佐藤注意到自己的世界观及知识变成了原来的两倍。而且掌握一门外语还有助于找到学习外语的诀窍。由于当时发生了一股“儒教热”,人们都说要理解东亚就必须理解儒教,佐藤便选择去台湾留学。他在台湾大学花了两年时间写出了有关《孟子》的硕士论文。之后再次前往韩国,在首尔大学经过两年的硕士课程后,获得了第二个硕士学位。然而就在那时,他开始打算暂时离开东亚奔赴欧美学习,试图获取欧美的视角。于是他又去莱顿大学留学。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佐藤拼命阅读英文书籍,接触英文媒体。7年后,他终于取得了莱顿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佐藤主要在欧美和日本的大学应聘,但后来他发现台湾的大学对其学术背景颇有兴趣,于是选择在台湾的大学任教。而在当时的日本,很多研究中国思想的年轻学者因难以就业而渐渐沦为“working poor”(详情请参照佐藤撰写的报告《作为职业的中国思想研究——“working poor”化的年轻研究者》URL:https://ir.library.osaka-u.ac.jp/repo/ouka/all/60796/cks_043_060.pdf#search=%27),为了应对这一困难局面,佐藤帮助数位年轻的日本学者在台湾的研究机构就职。

总的来说,重要的在于不断提升自己,为此也要以世界观与知识的倍增为目标来学习外语。只要以外语丰富自己,今后一定能取得重大突破。

所谓提升自己,自然也跟“教养”的问题相关。佐藤说,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这始终是人固有的问题,古典则是围绕该问题的思考的结晶,与古典的对话将通向未来。于是佐藤提倡的读书方法是选取在人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典,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读完。这种方法其实在美国的大学里已经得到实践。比如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著作中频繁引用黑格尔等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文章,这正是因为福山在就读于哈佛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古典。当你读过十本中国哲学方面的古典,不论今后在商界还是学界工作,都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实力。

在佐藤看来,中国对人文学的研究仍然很不充分,例如在广东省,开设正规哲学课程的高校不外乎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然而在10年、20年后,围绕“人文”的争夺战势必发生,日本人应该主动去开拓中国市场。佐藤还提到了去年在东京大学举行的以普鸣(Michael Puett)为中心的座谈会,当时大家热烈讨论的是“礼”的问题。认真构想新的“礼”,将有利于三十年后东亚人民的友好。

在讲义的最后,同学们向佐藤提出了各种问题,以下列出有关古典的阅读方法及定位的问题以及佐藤的回答。

Q:我对于阅读古典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读懂古典。

A:如果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话,那就不是古典了。所谓古典,未必是那些在当下立刻对你有帮助的书,而是当你在将来面临人生重大问题时想要重新阅读的书。这也是古典的价值所在。最初阅读古典时只要弄清书的大意即可。

Q:技术总是越新越好,为什么思想则是越旧越好呢?那些基于古典的现代研究论著为何没有得到更多重视?

A:我们归根结底是人。对我们而言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现在大家都在运用各种新技术,以智能手机为例,我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意义何在?其实最终还是在于和他人取得联系,建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在于更好地生活。当你在思考“如何度过这一生”这种普遍性问题时往往会回到某个原点,那就是古典。后世的伟大的哲学思想无不是在和古典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世上并不存在纯粹的“新”。

日文报告:郭驰洋(EAA RA) 翻译:郭驰洋(EAA RA)

 

反馈评论

“我对佐藤老师所说的‘自己创造未来,世界将会追随’的话很感兴趣。他的话让我意识到,重要的不是静候什么‘合适的时机’,而是主动付诸行动、克服困难。为此,一方面,直面各种阻碍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对年轻人的失败多一点宽容。”(文科一类,一年级)

“‘教养’本身未必是力量,但是当我们开始推进某个事业时,‘教养’将成为我们的盟友。”(文科一类,一年级)

“我最近切身体会到了古典的重要性。古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学问本身就是在古典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的产物,古典经受过时间的考验。今天听了佐藤教授的看法,我感到一开始与其采用精读的方式,不如先努力读完(‘乱读’)会更好。”(文科三类,二年级)

“佐藤老师讲到了人文学将如何对人生产生影响,这令我感到很新鲜,为我提供了读书、学外语的动力。通过学习人文学和外语而积累的知见将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发挥作用——这些话我也时而在人文类的话题中听到过,但是像佐藤老师这样拥有高度、广博的知识的学者的见解,我是第一次听到。佐藤老师细致地描绘了古典和外语的学习对自身和社会产生的变化,这对我而言很有说服力,我得以感受到学习古典和外语的重要性。”(理科一类,二年级)

“听了佐藤老师的人生经历,最触动我的是他的行动力。我总是想先对事物进行预计后再往前走,这反而容易固步自封。现在觉得也许像佐藤老师那样抛开顾忌(当然努力是不可或缺的)付诸行动会更有趣。我目前正把中文当作第三外语来学习,希望能尽快奔向东亚。”(文科一类,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