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19.06.29

2019年春季学期 学术前沿讲义第十讲

2019年6月21日举行了第9次学术前沿讲义,邀请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现代国际学部教授高田康成授课,题目是“有关文化与历史的基轴”。

高田首先指出,随着文化相对主义的流行,认为各个文化是平等且同质的观念最近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到每个人的想法之中。但是各种文化当中都有某种“基轴”支撑起其独特性,本次授课便是围绕这个“基轴”展开。高田引用立陶宛裔美国哲学家、日本学家Thomas Kasulis的著作Intimacy or Integrity: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中两种文化倾向及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哲学史展开分析的著作Engaging Japanese Philosophy: A Short History(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8)指出,以空海传到日本的真言密宗为基础的日本文化属于intimacy的类型,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欧文化则是与之相对的integrity的典型。

如果把个人想象为一个圆形(或者球体),在intimacy的文化中,圆和圆相互有重叠,人之间的关系(R,relationship)表现为重叠的部分。这一关系如果联想到谈恋爱的场景便容易理解,恋人分手后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心里缺了一块,这就是说,两人的关系是内在于个人之中的。而integrity的文化中,关系是在圆和圆不相交的情况下成立的。这时候的关系(R)一定需要超越两人的第三者(比如法律、社会性的)的确认,才能从外部成立。因此integrity的关系是独立的(detached)、需要依靠第三者而存在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和契约精神在深层次上相通。而intimacy是内在的、参与的(engaged),像日本的匠人精神一样,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这两种倾向性是互相排斥的,但Kasulis也强调,从实际情况而言,具体的文化中两种模式都同时存在,问题只是某种倾向较强而已。在历史的发展中,日本文化呈现超intimacy的特征而美国文化则是超integrity的。

接下来进入intimacy的话题。平安时代,最澄和空海同时从中国分别带入了显教与真言密教,而有强烈intimacy性质的密教(Intimacy engaged knowing)最终形成了日本式思想的基轴。密教通过身(身体感官)、口(语言)和意(意识)认识世界。密教的宇宙观中,首先是物质世界(Macrocosmic),这当中有四大元素(土水风火)和空间、感性认识(识)。通过冥想则得以进入下一层次的世界(Microcosmic),这里排除了主客的区别,可以体认到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由于六道轮回中所有人都能通过修为到达这一境界,因此个人可以与他人、与全世界成为一体、互相感应。用图式来说就是在一个大的圆形上有无数的圆环相互交错,这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超越性,世界的全部内在于自身。

西欧式的宇宙观与此不同。基于天动说的宇宙观至今都支撑起了西欧式的思想结构。这种宇宙观认为,地面以上、月亮轨道以下的部分(sublunary sphere)由四大元素(土水气火)构成,受无常的控制;月亮轨道以外的各层行星天中有第五元素以太,天使们住在这一恒常之中;宇宙的尽头是硬壳状的天穹(firmamentum),在那之外是造物主・神的领域。因此造物主与被造物被隔离开,神是超越性的存在。因此相对于内在性,神的超越性和他者性非常突出。

话题转到integrity和西欧式思想的基轴基督教。高田又援引坂口ふみ在《信的构造——基督教爱的教义及其发展》(岩波书店,2008年)一书中的分析指出,“三位一体”中,圣父、基督(圣子)和圣灵既是同一个实体(ousia),而作为圣子的基督耶稣,呈现出同一基体(hupostasis)与两种本质(natura)(神性和人性的)。这样的背景下,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开始,就能看到基督教把persona定义为拥有理性这一特征的个体的实体的倾向。即使到了近代出现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这样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从根本上看,它们都还在“基于个体迈向超越”这一大传统之中。

最后高田把这一理论用于分析近代日本的基轴问题。正如丸山真男批判日本的神道为一个“布袋”,可以套在任何外来的思想和宗教之上,高田指出这一批判的核心在于指出了日本神道“缺乏基轴、各种思想混乱地并存、时间没有被序列化”的特质。但近代日本的执政者为了将当时东亚唯一未受侵略的日本建设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不得不给这个新的政体寻找一个基轴。伊藤博文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了天皇制。源于神道传统的天皇制称为“国体”的中心并拥有了无上的权威,也消弭了任何批判天皇制的可能性。但是如丸山描写的,《波茨坦宣言》发布后,日本国内为如何重新定义“国体”发生争论,最后以天皇“圣裁”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接受宣言,但进一步地,军部分裂为绝对遵守当代天皇的旨意的一派和无视当时的天皇,为了守护历代天皇传下的“国体”不惜一战的一派。这可以看出,天皇制的意识形态并非拥有最高权威,而是拥有intimacy特质的混杂产物。

最后高田总结,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来看,许多重要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因此强调还是要关心各文化都存在基轴这一现实。在重新思考世界史的时候,也必须从这一差异性出发考虑。至此本次授课结束。

报告:胡藤(EAA RA) 翻译:胡藤(EAA RA)

 

学生反馈

对本次讲义中在西欧神作为超越性存在与个人相连接,最后发展为integrity的过程很有兴趣。(中略)而以这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宪法作为最高要求(或者是根本法律)形成的日本社会中,表面上的integrity和国民性格中占了大比例的intimacy倾向的对立和融合(虽然老师认为没有很好融合)在30年后乃至更久以后将如何变化,对此同时抱有兴趣和危机感。(文科一类,二年级)

虽然在一系列的东亚学讲义中好几次有模糊的感受,但这次听老师说“(日语中的)佛教词汇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从以汉字记录的日语的角度理解,而是看英文中的解释”,才体会到“教养”的意义。学习语言不光是为了获得交流的工具,而是可以扩展自身思考的平台。(文科三类,二年级)

虽然战后对天皇的崇拜逐渐变淡,但intimacy的思考方式仍然根植于人们心中,感到非常讽刺。全球化逐渐发展的时代,也许需要从intimacy向integrity变化。(文科一类,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