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1.06.07

【报告】第六次学术前沿讲座

2021年5月21日,第6次学术前沿讲义以在线的形式举行。本次的主讲人朝仓友海老师进行了题为《关于“恶”的三悖论》的讲座。朝仓老师现为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副教授,研究领域是东亚哲学。
讲座以“善”与“恶”的可转换性在历史上随处可见为开头。朝仓老师列举了莎士比亚著作《麦克白》中关于美丑可对换的台词以及庄子《齐物论》里谈到的善恶交换。接着,他以三组最核心的悖论为重点展开了讲座的主体。
第一个重要的悖论是:“善即是恶”。这一部分的讲座很大程度上与康德的思想有关。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对提出了对“道德狂热”的批判。他指出许多看似“正义”的行为其实并不先天具有道德性,而人类历史上借着善之名所施行的恶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此之上,康德所定义的形式主义道德观也在这一部分得到了充的讨论。
第二个悖论可被概括为“恶即是善”。在此,尼采的理论成为了讨论的核心。在尼采看来,道德的评价体系其实有着“强者”和“弱者”两种。前者以美和优为善,而后者以丑和劣为善。因为弱者的道德是建立在一种复仇的心态之上,进而尼采对它的态度也颇为负面。朝仓老师提醒道相较于尼采学说的具体内容,更应该重视他采用的“系谱学”的方法。换言之,一种特定的价值体系得以成立的社会及文化条件应该是我们的分析重心
最后一种悖论可归结为“善恶的等价性”。此处,老师重点分析了来自东亚的“天台性恶论”。这种理论不再对善恶进行简单的批判。取而代之,它强调只有通过理解“恶”我们才能实现对“恶”的自由。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只把恶看成特殊的存在从而忽略它在一般生活中的体现并以此自满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之中。
最后,朝仓老师谈到不管是善恶的可转换性还是它们在存在学意义上的等价性都不意味着一种历史相对主义。相反的,只有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是“善”并警戒不同形式的“恶”才能面向未来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赌注”。

(记录者 黄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