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2.07.04

【报告】文学访谈 第25届 吉增刚造 (《现代作家档案》饭田桥文学会・公开录制)

People

2022年6月27日(星期一),由饭田桥文学会和东京大学的多个研究机构(UTCP、HMC、EAA)共同主办的第25届“《现代作家档案》文学访谈”如期举行,并在zoom公开录制。本次访谈的嘉宾是诗人吉增刚造,访谈主持人为阿部公彦(英美文学、东京大学教授)。本次访谈将以吉增自选的三部代表作为中心展开讨论,分别是《何谓诗》(詩とは何か)(2021)、《Voix》(2021)、《声之间“全身诗人”吉增刚造展目录》(声のマ 全身詩人、吉増剛造展カタログ)(2016)

阿部公彦先生(左)、吉增刚造先生(右)

围绕着“伤痛”和“引用”这两个吉增诗歌中令人印象深刻观点,访谈正式开启。东日本大地震后,许多诗人谈起了“伤痛”这一话题。他们倾向于在诗歌中呈现一种深沉的痛苦。但阿部指出,吉增的诗歌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积极向上”。此外,阿部还就吉增的诗歌提出了一个问题:吉增的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对其他作品的“引用”,而这却是一种脱离了原著作品原意的“引用”。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吉增说,他不是在“引用”,而是在“誊写”。他以诗歌《怪物君》为例进行了解释。在这部作品中,吉增与其说是引用诗人兼思想家吉本隆明的著作,不如说是怀着悼念的情怀去誊写他的作品。通过这种誊写,他可以尝试对诗歌进行解构、重建。通过这种解构与重建,就可以达到吉增所谓的“瓦砾状态”,他认为诗歌和语言都必须暴露在“瓦砾”中。

正在吟诗的吉增先生

随着访谈的逐渐深入,以阿部提出的“选择这三本书的理由”、“开始写诗的契机”等问题为出发点,吉增一一阐释了他对声音与杂音的看法、对空间与时间的排列思路、对速度和“被敲打的语言”等等各种问题的见解。借此我们得以了解到他创作的内涵。其中,吉增在他的作品世界中对于“声”的理解十分意味深远。从《何谓诗》(2021)中开头部分的内容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分の声を発しつつ),到法语单词“Voix”的意思是/,到《声之间》中的间”写成片假名的原因(因为这样可以赋予“间”多重内涵,比如“魔间”、),对这些问题展开的讨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吉增的对创作的理解。即,“诗,就存在于语言和声音之间那种微妙的地方”。此外,吉增还非常重视录音。他时常将生活中的声音,或者他自己在访谈中的发言等录下来,并通过重新回听这些声音,使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声音超越时间,产生历史性。吉增表示,声音是由“Noise(杂音)”产生的,先有的杂音,然后有的声音。许多人听到杂音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但吉增对杂音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他认为,通过杂音,可以接收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刺激,从而进入一个纯粹的世界,在无意识的世界中,空间与时间得以重新诠释。

正在用墨水创作的吉增先生

在访谈进入尾声时,被誉为“诗歌朗诵表演”的先驱的吉增,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演出。所谓在破坏诗歌的同时进行重建,他的演出正可谓是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诠释。朗诵中,吉增时而用小锤敲打着诗歌手稿、桌子等,时而临时加上一些自己的评论,交织着一些即兴发言。他还往平铺在桌面的手稿上分三次洒下淡黄色、红色和紫色的墨水。

线上观众的提问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记忆与忘却、对数字媒体的态度、与诗歌节奏的对抗等各种方面,吉增对此一一阐明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因此,我们得以窥见吉增是如何倾尽全力、用尽全部生命的力量,去探索一个还未到达“语言”这一层面的声音的姿态。他试图回到小时候第一次学会发声方法的那个状态,在语言与声音的微妙的界限中,不断地进行诗歌的创作。通过这次访谈,他作为“全身诗人”的形象更加的立体与鲜明了起来。

报告人:王 紫辉(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