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2.07.11

【报告】2022年度第12场学术前沿讲座

2022年71 (周五)2022年春学期学术前沿讲座“30年后的世界——何谓共生’”(「30年後の世界へ――『共生』を問う」)的第十二回,王钦教授以“追求共生与忍耐共生——重读鲁迅”为题举行了演讲。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鲁迅的文章之所以难解,一在于文字半古半今,二在于鲁迅善用反语,好为揶揄,不得其心者往往南辕北辙。本次讲座王钦氏以对《阿金》一文的解读为切入点,带领听众过了重重阻碍,直探鲁迅的精神世界。并通过鲁迅对阿金这位吵闹、粗俗却富有某种影响力的女性的感触,引出了“共生”这一主题的一大内涵,即对他者的忍耐。

阿金作为一个短暂出现在鲁迅生活中的女性,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她的身份是外国人的帮佣,她呼朋引伴的生活干扰了鲁迅的写作,她不以拥有众多情人为耻,却在情人落难时怯懦的关上了自己的宅门。王钦氏认为,阿金和她标志性的喧闹,正是某种不被秩序所规训的破坏力的象征。她毫不深刻、甚至十分浅薄,以至于不仅她突破传统伦理的一面不足以歌颂,甚至她烦人、卑怯的一面也不足大加批判。然而正是这样的阿金,以却实实在在的扰动了街坊邻里的小小世界。

王钦氏认为与其将阿金识别为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不如将其识别为一种力量。他称这种力量为“感受力”(force of sensitivity)。这种感受力不是任何伟大的魄力、甚至没有太过显著的特征,它可能是我们潜心阅读时絮絮不休的邻座、可能是失眠的夜里突然亮起的手机,它是无孔不入的他者的存在和与之相伴的偶然性、不确定性以及无意义感的侵扰。

那么,我们将如何向他人敞开并与他者的存在达成和解呢?王钦氏最后引出了鲁迅《这也是生活……》中的一段,在这段病中难眠之夜的描述里,鲁迅清晰地记录了自己对书房中平日毫不在意的事物的感知,在对这些一向轻视的、太过平凡以至于被忽视的事物的感知中,鲁迅重新感到世界与自我的联结,以及行动力的回归。“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虽然王钦氏在题目中使用了「忍耐」一词,但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反而是体认到他者的存在的真实,进而获得的对自我、对生活世界的更加完整的认识。  

報告:佟 欣妍(EAA 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