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5.04.02

EAA讲座音乐会“传播到世界的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及其变迁”

325日(星期二),在东京文京市民音乐厅(小音乐厅)举行了以传播到世界的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及其变迁为主题的讲座音乐会。此次音乐会吸引了百余名观众参加,由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田中有纪(东京大学)担任主持人。开演前,田中教授向到场的观众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四川音乐学院这一历史悠久、培养了众多优秀音乐家的著名学府。此次音乐会由四川音乐学院的王文教授策划,演出嘉宾包括吉他教授乔瑟夫·佩雷斯·米兰迪利亚、小提琴教授王微致、男中音教授王海清等。此外,清华大学的钟毓婷及王文教授的儿子王行恒也参与了演出。田中教授还提到,音乐会的主题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对西方音乐的影响,以及现代演奏家如何融合东西方音乐创作新音乐,展示了平时难以听到的内容。此次公演是第一次海外公演,为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融合带来的音乐变迁提供了宝贵机会。

音乐会首先由王文(四川音乐学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讲,探讨了中国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观众欣赏了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演奏和传统戏曲川剧变脸表演。钟毓婷(清华大学博士、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演奏了古琴曲《流水》,该曲表达了自然美和文人精神的追求,展示了古琴清丽且富有哲理的音色。接下来,变脸表演者王行恒(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二年级学生)用其独特的演技生动诠释了变脸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文教授随后开始了关于中国音乐全球传播的讲解,指出中国音乐对世界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西方音乐家开始吸收中国音乐的元素。尤其在19世纪,随着巴黎万博会的召开,东方音乐为西方音乐提供了新的灵感,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中国圆舞曲》和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便受到了中国音乐的深刻影响。进入20世纪后,随着宣教师、外交官与旅行者的交流记录,更多中国音乐元素被融入西方作品,俄罗斯作曲家阿夫沙洛莫夫的《孟姜女》和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便是其中的代表。

王文教授还提到,中国哲学思想对世界音乐的影响。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33”》便受到了中国道教的影响,表现了自然与静谧的重要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家开始学习并吸收中国文化,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如乌克兰作曲家兰查克的《阴与阳——对立面和谐》、西班牙作曲家奥古斯丁的《太阳神鸟》和巴西作曲家塞尔吉奥·阿萨多的《孙悟空的托卡塔》。

在讲解过程中,王微致(四川省成都市音乐家协会副会长)、乔瑟夫·米兰迪利亚(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和王文教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选择了《中国花鼓》、《天下》、《十面埋伏》、《太阳神鸟》和《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代表作品进行演奏,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与魅力。

最后,田中有纪教授在音乐会结束时表达了感谢,并回顾了这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音乐活动。音乐史上,中国与西方的交汇始于明代后期,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时,但早在此之前,中国的音乐便已受到其他地区丰富音乐的影响,并在融合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音乐。进入近代后,许多留学德国的中国音乐家将西方音乐融入其中,致力于创造新时代的中国音乐。田中教授强调,传统音乐在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在创造新的传统,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次音乐会展示了研究音乐历史的学者与那些在传统基础上努力创作新音乐的音乐家们的前沿探索。田中教授指出,音乐不仅如此,其他文化同样如此,人们在追求创造更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借鉴外部的元素,重新诠释本国和地区的传统,从而创造新的文化。最后,音乐会在返场曲《十面埋伏》中圆满结束。

报告:王文(四川音楽学院)
照片:王文海、牛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