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三),在東京大學駒場校區18號館「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ルーム3」,楊儒賓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與石井剛教授(EAA院長)進行了EAA Dialogue系列之第十三場對談。
楊老師於1956年在彰化的小鎮沙鹿北勢頭出生成長,針對石井老師的提問,楊老師談起自己國中時曾經歷一段約二至三年的「灰色」人生,處在強烈的虛無感中、深感存在的虛無,這段特殊時期所帶來的撞擊,令楊老師心中的價值秩序有所調整。此外,楊老師亦提及同時期兩位友人的生命經歷——他們共同對於人文、哲學追求的渴望與或多或少對現實的對抗。在這段時期,對自身存在主義式的探問與同儕的影響,形成生命的基調,對楊老師之學問探尋與所思所想產生深遠影響。
此後楊老師進入台中一中就讀,其不遠處即是徐復觀先生與牟宗三先生曾任教的東海大學。楊老師強調徐復觀是如何不畏語言的鴻溝,竭盡所能將在中國大陸的經驗和臺灣的經驗做連結,與臺灣本土勢力對話,此精神潛移默化影響此後楊老師自身思考兩岸之間的關係。而與牟宗三的淵源則在楊老師於臺大中文系就讀之後,他修習了牟宗三在臺大開設的眾多課程,兩人甚至常一起下棋,楊老師特別提及牟宗三是如何將知識視為生命的學問,進而定調個人的終極關懷與生命方向,這樣的身影亦令楊老師深感啟發。
楊儒賓教授
很早便鍾情於人文學科與哲學的楊老師,決定就讀臺大中文系而非哲學系,則與當時剛發生不久的「臺大哲學系事件」有所關聯,此為臺灣史上政治干預學術的重大事件,影響當時哲學系的形象,亦間接影響楊老師之選擇。楊老師認為當時臺大哲學系給外界的印象是著重於分析哲學與邏輯實證論,相較於這樣缺乏溫度的技術性知識,臺大中文系如古典系般,對經史子集傳統經典與文化的關懷與探究更吸引著他。此外,透過石井老師進一步的提問,則顯見楊老師的選擇呼應了在臺灣中國哲學如何在哲學系和中文系的不同脈絡下教授、學習,以及中文系中有許多做哲學研究的老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將中國文學與哲學並置之現象,道出「哲學在現代東亞如何發展、重構?」的問題亦影響了臺灣學科建置。
石井剛教授
楊老師曾在1985年至1986年至韓國教書,親身體驗當地民主化前的社會氛圍,針對石井老師對這段經驗的詢問,楊老師認同韓國經驗和臺灣的相似與可對照之處,而實際在韓國的體驗則更令楊老師感受到兩者相異之處。其一為韓國學生與教授對於運動的積極投入和韓國執政黨與國民黨在對應上的差異。其二為韓國學生運動中強烈的反美情緒與臺灣的情況極端地不同。
日本學界亦影響楊老師的學術思想頗深,最初丸山眞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即予楊老師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思考諸多啟發與震懾,此後,島田虔次、溝口雄三對中國近世思維的考察,促使楊老師不斷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思考中國文化與當代政治的歷史命運,並設想複雜現代化的可能性與各種現代化模型。楊老師尤其提及島田虔次對現代政治的關懷,甚至其背後之心性論、形上學思想對自身的影響,以及其如何連結楊老師對臺灣的解釋與自身所面對的「分裂」。針對楊老師深入的說明,石井老師進一步提及,楊老師可說是對島田虔次、溝口雄三之思想史與敘述進行富有創造性的轉化,並賦予中華文明之空間格局立體化與動態的網絡圖像。
除了學術上的獨到見解,楊老師也是重要文物收藏家,尤其強調其收藏之脈絡與系統,希望透過字畫、文物收藏呈現東亞的圖像,也因著捐贈自身收藏一手促成「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之設立,期許其成為東亞近代性、近代文化重要之交流平台。
訪談的尾聲,針對石井老師「1949在您心中所寄託的意義?」之提問,呼應剛提到的文物收藏,楊老師真切地訴說他如何透過實際閱讀所收藏之2000多封1949年前後的信札,觀察到有別於主流歷史論述之社會圖像,並闡述自身如何從1949,進而思考1911辛亥革命,再追溯至明清與晚明的現代性起源。言談之間深感楊老師肯定1949帶來的重大文化機緣,以及其之於中華文化的、更深層的結構性意義。
最後,在石井老師對楊老師於2023年甫出版的《思考中華民國》提及之「情境主體」與「情」的概念之簡短提問後,以鈴木将久教授(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為首,其他與會的研究者也一一提出回饋與問題:《思考中華民國》在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回響、情境的意識化、近代性思維的特徵、海德格思想對楊老師的影響、以及如何理解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等。
在超過兩小時的訪談中,在在感受到楊老師是如何以自身最真切的探詢、以生命投注於學問與研究,並以行動體現著自身思想,同時帶著批判與寬容,在共情理解他者的同時,不卑不亢,對學術、對文化、對政治、對生命這些深刻而彼此交織的困難議題由衷地關懷,提出探問並尋求解答,其中強烈的情感與溫度,尤其令人動容並深受啟發。
紀要:張政婷(EAA特任研究員)
攝影:郭馳洋(EAA 特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