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3.02.03

【报告】第8回 艺文学研究会

     2023年2月2日,我们举办了第8次艺文学研究会。柳干康氏(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做了题为《禅悟与之超越:共成之道》的发表。

     东亚艺文书院(EAA)的理念之一是在/从东亚传播“新的教养教育”。秉承这一理念,从2022年4月开始我们启动潮田综合学艺知(UIA)计划,每个月举办一次艺术文学研究会,为创造出“新的教养教育”(综合学艺知),反复进行摸索式的实践。

     虽然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呼吁进行非封闭式的跨学科研究和向社会、世界开放的教养教育,但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还不明确。恐怕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很多情况都是在“跨学科研究”的口号下将个别研究“聚集”起来,参与者并没有共享明确的理念。人们与其说是相信真的需要跨学科的学问,不如说是跟随某种热潮,或者说是赋予被视为“自以为是、无用”的人文学意义,更进一步说,是获得研究预算的策略,甚至有单纯喊“跨学科”口号的感觉。

     报告者承认,跨学科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者必须持续性地撰写论文和准备学会发表,这使得跨学科工作的成本变得“性价比不高”,这些看法在现今推崇成果主义的风气下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这样真的没有问题么?

      EAA的目标是,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带着上述疑问来分担“新的教养教育”的成本,依靠单靠研究者绝对无法实现的各种合作者的力量,在现有制度(不仅是具体的制度,也包括人们心里固有的分类)中制造空隙。在UIA项目中,我们借用中岛隆博氏(EAA院长)的话,将这个实践定位为“Human Co-becoming”和“Human Co-flowering”(“flowering”来自于中岛氏从伊斯兰哲学研究者井筒俊彦的研究得到的启示)。

 

 

      研究佛教学(特别是禅)的柳氏这次提出的问题,即“自利”和“利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既是极其抽象和专业的问题,也是考虑上述学术制度的具体问题。

      所谓真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生成变化。在这样的想法的基础上,禅摒弃文字记录,重视按“法系”进行的传法,使得其思想很少在理论上体系化。中国五代十国时代的僧人永明延寿完成了这件罕见的事情。但是,延寿也没有详细记载“自利”和“利他”之间的某种飞跃。

      简单地说,所谓“自利”,是为了自己而不断修行,所谓“利他”,是为了他人行善。这也许与“为什么要将自己领域的研究与他人合作,使其成为对他人开放之善”的问题是相似的。

      在讨论环节,参会者主要讨论了重构(或脱离)自/他这种传统的含义。延寿用“一心”这个概念表达了世界被分节化之前的状态。在这里就不存在自他的区别。如此一来,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若自己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会不会陷入没有外部的整体但片面的“一”?中岛氏否认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独立存在,同时又存在必须依赖他人生存的自我,这两种自我之间有着很深的关联,并将此定义为“第一人称复数”。作为“第一人称单数”中的“我”和“第一人称复数”中的“我”,也许不存在决定性的变化。但也能说全部都改变了。       

      通常“第一人称复数”是指“我们”。但中岛氏指出,如果这只是“我”的“拼凑”的话,那也许还是“第一人称单数”。这次研究会以柳氏的发自肺腑之问为切入点,正面讨论了“Human Co-becoming”和“Human Co-flowering”之含义。

 

报告者:崎滨纱奈(EAA 特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