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2.12.28

【报告】 第7回 艺文学研究会

2022年12月22日,艺文学研究会举行了第七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20世纪东亚的头纱受容”。主讲人刘玲芳氏(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別研究员PD)以民国时期的新闻和杂志为线索,分享了她目前关于西洋的头纱如何传入中国和日本的研究结果。

1910年代初,“文明结婚”的时代新风吹进了传统中国的婚礼。对当时的女性来说,她们很难像男性一样实现着装上的完全西化。所以可以推测,在结婚礼服中加入头纱这一西洋元素成为了女性表达自身新潮形象的实践之一。从1930年代开始,“集体结婚”的形式的出现、报纸和广告中刻画的新式新娘形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头纱的使用。对头纱的接纳无疑基于与传统再融合。在中华民国时期,结婚礼服的风格从1910年代的改良式上衣下裙到1920年代末的旗袍和面纱相结合,逐渐多样化。头纱的颜色也从红色、桃红色到西洋式的纯白色依次演变。相比中国,头纱在日本更多作为流行商品(而非嫁妆)被接受。

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的头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但关于近代的服饰和仪式的变化其实已有不少研究。我们如何才能通过头纱这一媒介加深我们对近代・身体・仪式间关系的理解呢?讨论环节中涌现了很多有趣的角度。例如,遮面传统的存在与否对面纱接受度的影响,基于多民族视野下的“中西折中”的模糊性,以及头纱在重新建构女性身份和社会期望方面的作用等。这次研究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人感受到一百年前的女性在人生中最风光的仪式上披戴一枚轻纱的重量。

 

告:汪牧耘(EAA特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