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4.07.01

【报告】第34回东亚佛典讲读会(特别讲座)

       2024年6月22日,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举办了特别讲座“圆觉经・圆觉洞・圆觉寺:中古东亚的圆觉信仰及其艺文典范”。主讲人是香港教育大学的商海锋副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柳干康担任会议主持和翻译。现场有20多位,线上有70多位师友聆听了此次讲座。

 

 

       商老师近年积极推进“东亚宗教艺文思想史”这一领域。他主张在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和物质资料,来探讨新的宗教思想如何影响文学和艺术,同时关注这些思想又产生了怎样的新作品。商老师不仅关注中国,还强调东亚海域的重要性。他在香港教育大学创立了“东亚古典学研修会”,这次讲座可以说是以圆觉信仰为切入点,展示这一方法及领域的研究成果。

       商老师首先探讨了“圆觉藏”的成立与意义,以及《圆觉经》文本结构。北宋末期,王永从与其弟王永锡雇工雕刻《大藏经》,史称“圆觉藏”。继北宋初“开宝藏”、辽中期“契丹藏”、北宋末“崇宁藏”之后,“圆觉藏”是第四部刊版大藏经。有学者将其称为“思溪藏”,但商老师认为,用一村落来命名五千卷的大藏经是不恰当的,应该以佛经及其承载的佛教观念来命名。

       圆觉意指圆满的觉悟,又称为佛性、如来藏,是东亚汉传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圆觉经》思想影响的逐渐扩大体现在北宋诗画(比如北宋后期禅师普明的《牧牛明月颂》),南宋雕刻(比如大足石刻圆觉道场和无名洞)和东亚建筑(比如南宋临安圆觉寺,日本博多、镰仓的圆觉寺)。11至12世纪北宋诗词绘画的明月首次拥有了圆觉思想的意涵,至12至13世纪,南宋帝国西部边陲涌现了作为礼忏道场的圆觉洞,而东亚海域各国在12至15世纪营建了作为国教圣殿的圆觉寺。

 

 

       在问答环境,商老师和参会者就宋孝宗注本的径山寺序文《御注圆觉经序》的评价,镰仓圆觉寺本尊以及南宋圆觉洞宗教实践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我们期待读到商老师今后的研究成果。

 

 

文案:黄霄龙(EAA特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