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艺文学研究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本次研究会的目的是推进“潮田综合学艺知倡议”这样一个今年新启动的项目。EAA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 “来自东亚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我们尝试通过不同以往的方法,复苏事物的连接,让被碎片化的知识、被分裂的思维与身体之间的再次统合成为可能。本系列的活动虽被冠以了“研究会”这样一个名字,却更接近于“沙龙”。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的空间,是一个新话语诞生的场域。出席本次研究会的有潮田洋一郎先生(EAA荣誉会员)和潮田综合学艺知识计划(UIA)艺文学研究单元的其他成员,以及来自EAA内外的朋友。
本次研究会的发言人是柳幹康先生(东洋文化研究所),他的题目是“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变化的生命样态的实践论”(「中国における禅宗の成立と展開——変容する生のあり方としての実践論」)。 本次发表,介绍了“禅宗”思想与实践以一种高度混合的形式在历史中展开的过程。 “禅”的概念是古代印度的dhyāna (jāna)这一修行方法的音译。在中国,这种修行最初被认为是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的神通。 然而,当禅与道家的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后,其对神通的解释,就从超自然的事物转化成了顺应自然的日常行为———例如,作为一个人,当感到饥饿时就吃饭,感到困倦时就睡觉。但儒家学者却认为,这种日常化的解释会导致人们因为失去明确的规范,而转向过度散漫的生活方式。这些批判以及其带来的的张力是 “禅宗”形成的背景。
在讨论的环节中,一个重要的论点是禅宗修行的集团性特征。正如古老的僧伽(saṃgha)所体现的那样,佛教实践的根本之中一直有与(众多)他者共生的思想。也唯有在与他者的共存之中,肯定人的“本来面目”、活在此时・此刻・此地的佛教思想才可能成为实践。不过,佛教思想也有难以究竟之处。那就是关于与他者的共存的同时又要介入・影响他者这一实践的论理并不清晰。与此相关的难题还有,如何定义“慈悲”,如何看待禅宗或者说宗教团体的精英主义。
由于篇幅限制,本次报告难以呈现研究会的全貌。在大家的讨论中还涌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期待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的研究会中为我们带来更多思想的活力。
报告:崎濱紗奈(EAA特任助教)
翻译:汪牧耘(EAA特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