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在东洋文化研究所举行了第12届艺文学研究会。汪牧耘(EAA特任研究员)以“一边食用他者一边 ‘Human Co-becoming’何以可能:对中国‘肉食大国化’的艺文学回应”为题进行了发表。
本次研究会对中岛隆博先生(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提倡的“Human Co-becoming”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的尝试。艺文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逐渐成为成员间共创和深化对“情”的理解的场所。这种共创围绕“Human Co-becoming”这一重要概念展开。然而,发表者对“Human Co-becoming”感到困惑。这种困惑明显地表现在日常行为中“食用他者”的行为上。
发表者首先从畜牧业发展、环境问题和动物伦理等多个领域考察了动物与人类历史,以及动物承受着不必要的残酷的现状。然而,这种残酷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合理的选择”所累积而成的。为了分析这一点,汪氏考察了近现代中国肉食大国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她从《人民日报》上包含“吃肉”表述的文章中追溯了促进大规模屠宰和消费动物的社会和观念基础的形成。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肉食文化始于对“特权者/有权者”的憎恨和欲望之模仿,并在大规模生产的动员中被合理化为革命的象征。肉食的讨论语境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始终是探讨和主张社会不平等的场所。吃肉这一日常实践总体上加深了国家与民众的紧密互动与交涉,而其前提是以牺牲他者。在此过程中,动物作为生命的存在变得不可见且不可感。肉食的历史,可以说是“克服不忍之心”的历史。
以“食用他者”为例,今天的我们成为了无数的结构性暴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我们能够忍受自身“不忍=情”的扩展带来的困惑与痛苦吗?我们是否有可能实现不排除非人类的“Human Co-becoming”?针对这些疑问,与会者进行了多方位的讨论。虽然没有答案,但我们需要接受自己“无法不牺牲他者而生存”的事实。重要的是选择和怎样的“Human”之间建立“Co”的关系。艺文学如何对这一选择的实践做出贡献?我们期待11月的座谈会上的进一步讨论。
报告者:汪牧耘(EAA特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