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大楠研讨会”(第25届艺文学研究会)在德岛县三好郡东三好町大楠屋顺利举行。
此次代表东亚艺文书院(EAA)参加研讨会的有田中有纪老师(东洋文化研究所)、柳干康老师(东洋文化研究所)以及本报告的撰写者伊丹(EAA特任研究员)。抵达德岛机场后,一行人前往东三好町,聆听了山泰幸老师(关西学院大学)与岛尾明良先生(东三好町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委员、东三好町历史民俗资料馆运营委员会委员)的讲解,了解了该町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以及与EAA的交流历程,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该地区的理解。
随后,我们抵达大楠屋,进行研讨会的相关准备。本次研讨会由伊丹主讲,主题为“何为疾病:古代中国与日本‘病入膏肓’故事的深层解读”。田中老师担任主持,山老师与柳老师担任点评嘉宾。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吸引了来自关西学院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等多所知名学府的教授及学者,现场与线上参会人数总计超过20人,共同探讨这一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议题。
“疾病究竟是什么?”这一议题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人们纷纷探寻其背后的根源与本质。历史上,关于疾病的记载与传说俯拾皆是。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谚语、故事成语“病入膏肓”,通过对其中的疾病描写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古代人对疾病的认知与理解。
根据《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解释,“病入膏肓”有两个含义:(1)染上无法治愈的疾病,或疾病加重至无可救治的地步;(2)极度热衷于某事,难以自拔。该谚语源自《春秋左氏传》中的典故,讲述了晋侯因病不起,名医诊断其病已深入膏肓,无法挽回的故事。
在中国,类似的故事亦可见于《搜神记》敦煌本等古籍,疾病常被具象化为“病鬼”或“二童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日本,《万叶集》、《今昔物语集》等典籍亦有相关记载,特别是《今昔物语集》卷十《震旦附国史》第二十三话“病成人形、医师闻其言治病语”中详细描绘了“病入膏肓”的故事,疾病以童子形象出现,与中国传说中的鬼病描写遥相呼应,后作为譬喻故事被纳入佛教通俗书籍。可以说,在日本文化背景下的该故事中,疾病被视为孩童形象之鬼。
在随后的研讨中,山老师从民俗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医生与巫师的关系、梦境传递信息的要素以及童子角色的重要性。柳老师则将《今昔物语集》前半部分解读为“放弃的叙事”,后半部分视为“科学的胜利”,并从佛教角度对古代人对疾病的接受与治疗态度进行了深刻剖析。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对古代中国与日本疾病认知的一次深刻探索。面对未知疾病,人类总是试图通过历史寻找答案,理解其本质。正如新冠疫情初期,人们充满不安与猜测,这正是对“疾病究竟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共同追问。此类问题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与临终关怀、生死观等议题紧密相连。
次日,我们在东三好町的“PAPALAGI”咖啡馆举办了哲学咖啡讨论会,主题为“执着”。除了前一天的参会嘉宾,众多当地居民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与会者纷纷发言,分享自己对“执着”的独到见解,围绕执着的本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与个人感悟,大家不仅加深了对“执着”的理解,还进行了热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此次哲学咖啡讨论会不仅增进了我们与当地居民的友谊,更为我们今后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灵感。随后,我们满载而归,踏上了返回东京的旅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讨会位于大楠屋旁,而大楠屋旁矗立着一棵千年古木——大楠树。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传承,正如我们对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举办类似的研讨会与研究活动,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与智慧。
报告人:伊丹(EAA特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