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2022.06.20

【报告】2022年度第9场学术前沿讲座

在2022610日的演讲中,柳干康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从佛教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共生”的问题。演讲的关键内容围绕着“智慧”(或般若)与“慈悲”之间的关系而展开。一般在佛教里,人们常说;对他人有慈悲心的人,也对自己有智慧,反之亦然。但柳教授却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并提醒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智慧与慈悲的关系及其来源。

柳教授指出,关于这个问题,日本江户时代的禅僧白隐曾提出过独特的思考。白隐认为慈悲会从智慧流出来。换句话说,当自己的智慧完成时,对自我的执着也就消失了,于是自然产生了对他人的慈悲心。因此,柳教授提出了一个追求共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利他行为来放弃执着,从而救赎自己。

当然,这个思维方式在逻辑上还有可商榷的空间。比如,柳教授强调虽然同情别人的处境是利他行为的条件之一,但同情与利他也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其中有种种偶然因素。譬如,如果看到悲伤的新闻,很多人会感到心痛,不过由此即采取具体的利他行动的人恐怕并不占多数。这是同情与利他关系的难题,也是藏在智慧与慈悲之间的未能解决的问题。

报告者 伊勢 康平(EAA 研究助理)